新首钢搬家4年后扭亏为盈 聚焦京津冀一体化
自2010年6月正式投产以来,首钢京唐历时四年,终于于今年5月首次扭亏为盈。循环经济及临港码头带来的经济效益,使首钢京唐成为未来京津冀一体化的示范企业据介绍,曹妃甸岸线也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今后或有更多京津地区化工产业前来与首钢京唐公司“做伴儿”。
首钢京唐的前身是北京首钢,当年的“绿色搬迁”曾被称做“一次前所未有的工业迁移”。2014年5月,是首钢京唐公司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间,自2010年正式投产以来,公司首次转亏为盈,6月、7月的效益也在增加首钢京唐党委副书记顾章飞介绍,相比老首钢,地理位置优势和先进的技术帮助首钢京唐公司步入正轨。
以前,北京首钢需要将钢材陆运到天津港,再运往其他地方现在,首钢京唐有5公里长的岸线作为原材料和成品的进出口码头,成品只需移动200米就直接可以出港运往上海等地,大大减少了运输成本,平均每吨成品可节约100元至150元钱,按每年900万吨的产量算,年节约9亿多首钢京唐的作业流程中,从炼铁到炼钢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减少了中间的运输过程和钢材
顾章飞介绍,首钢京唐公司最初规划的时候就考虑了环保问题,在首钢京唐的建设中,约有76亿元用作环境投资,占首钢一期全部投入的11.2%炼钢过程中产生的焦煤、高炉煤气、转炉煤气都会用作发电,这部分废气产生的电力占整个公司用电的43%如今,“各个环节产生的废气,现在都可以用来发电,不但节约了成本,还大大减少了污染。”顾章飞说。
曹妃甸是个缺水的地方,因此,首钢内部自己建立了海水淡化设备,公司生产用水中一半的淡水来自海水淡化,成本比购买河水的价格每吨便宜了三分之一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渣也会作为水泥的原材料再次得以利用。用顾章飞的话说,企业里“没有没用的东西”。
首钢京唐环境与资源部的党委书记邵文策已经在首钢工作20年之久,从石景山到唐山,邵文策亲历了首钢的变迁。2007年,他随首钢来到唐山曹妃甸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风吹过,手机逢里都是沙子。填海造陆,前后历时3年的建设,现在公司的绿化面积达到了22%,去年一年曹妃甸二级天气达到了270天,一级好天气达到了70多天,“嘴里再没有沙子了。”他笑着说。
对于邵文策这样的老员工来说,感触最深的是员工福利的改变。他说首钢京唐8000余名员工中大概有4500名工人来自原北京的首钢。以前这里交通不便,回趟家要辗转换车。现在每工作五天,就可以放假三天回家休息。首钢京唐也为员工在此长期扎根做了各种准备,新建的幼儿园今年9月或许就能开始招生,公司也在兴建住宅楼。